华体官网下载

凡星灿烂|盛奇敢:敢想敢为让“初心”的种子生根发芽

发布时间: 2024-01-15 11:11:23 |   作者: 华体会官方网站app

  盛奇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2019至2022年连续获得京师一等奖学金,2019至2023年连续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21年获得“十佳志愿者”称号,2022年获得第二十三届“自强之星”称号。先后担任校红会第38届会长、白鹿洞书院文化学会会长、文学院2022级新生辅导员、党支部组织委员等职务。曾参与过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等校内外志愿活动,志愿时长超过1300小时。曾参与过市级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主持和参与京师杯、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和多项寒暑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2023年以复试第一名成绩保研至本校学科教学(语文)方向。

  盛奇敢生于井冈山脚下的一个山村,他的父母在家务农,勤勤恳恳但收入微薄。对盛奇敢而言,村子里的生活极其乏味,一年到头没有一点文娱活动,村里的学校也没有课外的素质拓展,他一头扎进书本里,辗转于学校的小型图书馆、有藏书的人家以及摆了几本课外书的文具摊之间,几乎将镇子里能找到的书看了个遍。

  每当在个人隐私信息表格里填地址时,盛奇敢总写得很认真——省、市、县、镇、村、小组……这件生活中的小事一直令盛奇敢难以忘怀,“因为它在不断提醒我是从哪来的。”

  从定下“考上北师大”的目标开始,盛奇敢勤奋苦读,终于走出山村,来到了北京这片圆梦之地。然而,真正置身其中后,格格不入的口音,不合适的衣着,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新事物,都令他无所适从。木心说:“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盛奇敢感觉自己就是这样一根需要情绪源源不断流过的“导管”,只有对周遭的一切勇敢地去观察,去尝试,去见证,才能搏击情绪的低潮,航向更广阔的海域。

  盛奇敢从小就是学校里的活跃分子,在同学之间建立起了共享租赁图书、分享书评的组织,还会组织队伍进行废品回收,就是想“干点不一样的”。到了大学,他仍会以“尝试”为目的参加校内外各种各样的活动,为一切新奇的见闻而欣喜。大学四年,盛奇敢积累起的丰厚履历是“天道酬勤”的见证——5项社会调研、4项支教实践、3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次“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记录下他在语文教育、思政教育、扶贫减贫、乡村振兴等方面为“问题”奔走、为“解法”探索的身影。这个初出茅庐、尚显稚嫩的青年在一次次与世界的交流中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逐渐告别了之前那个为“存在意义”而惶惶不安的自我。

  早在初中时,盛奇敢便已经将“成为一名教师”当成了自己的理想。去北师大、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是他早就设想好的道路。高二的暑假,盛奇敢在火车上站了13个小时,只为了能到北师大的校园里走一走。夏日,京师广场木铎下一盆盆优雅绽放的荷花,东操场上尽情挥洒青春打篮球的学生,这一切至今仍在他的记忆里闪闪发光。2019年的高考,盛奇敢如愿以偿地考入北师大,成了村子里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一位本科生。

  进入大学之后,随着视野的开阔,盛奇敢想过尝试别的职业,但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原点,继续沿着初心指引的方向前行。与内心的周旋使盛奇敢意识到,对他而言,教师已不单单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生活理想,可安身,亦可立命,“如果说高中时选择想当一名老师,还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局限,那现在的我能够说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大学期间,盛奇敢主持和参与过4次暑期支教活动,也参加过教育实习,从这些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了教师这样一个职业的复杂性。在北师大二附中的实习经历令他获得了文本分析、课堂点评、文言文教学等方面的教导学生的经验,更是体会到了一线教师的辛苦。近两个月的实习结束后,盛奇敢给两位给予他诸多帮助和指导的老师分别写了感谢信,也在信中写下了他满满的收获。在保研过程中,盛奇敢选择留在北师大,将学科教学(语文)作为唯一选择,最终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谈到为什么报考教育专业学位硕士,他说:“我很享受在语文教育领域提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又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实践型教师开始成长,学做一颗语文教育的“种子”,扎根于祖国大地,是盛奇敢如今坚定前行的道路。

  盛奇敢常常用他归纳出的一个词——“使命型人格”来形容自己。“使命”比“义务”更积极,比“责任”更沉重,意味着初心如磐。盛奇敢说:“只要我觉得一件事在我的理想建构里是有意义的,就能获得一种使命的愉悦感、崇高感。”教育事业是他赋予自己的终身使命。打开盛奇敢的简历,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格式突出的姓名,并排的是字号仅次于姓名的几个大字——“意向科目:高中语文”。从12岁到23岁,从一份简历到多段教学实践,盛奇敢秉持着强烈的使命感,努力书写着自己的成长故事。

  课余时间,盛奇敢还踊跃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他大一时就加入了北师大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参加培训,并考取了红十字救护员证。他还参与过关爱江西农村留守儿童的“江曦课堂”支教项目、军训服回收活动、《红丝带》公益情景剧、无偿献血宣传等,并积极担任大型赛事和会议的志愿者……本科四年累计志愿时长超过1300小时,盛奇敢算得上学生志愿者中的深耕者。

  大二以来,盛奇敢先后担任校红会急救培训中心部长、校红会会长,从一线志愿者到二线管理者,不变的是他热诚奉献的初心。作为校红会的管理者,盛奇敢不仅做好急救普及、防艾禁毒、无偿献血、人道推广、防灾减灾等当下的各项工作,还会还思考工作机制、建立规章制度,为了让继任者能够更顺畅地开展工作。在这一届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下,校红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开会地点搬到了教九楼顶楼的大教室。盛奇敢也因为在志愿服务方面的贡献获得了校“十佳志愿者”称号、校红会“优秀部长团成员”称号等荣誉。

  除了统筹负责校红会的各项工作,盛奇敢还在校园急救普及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在一次寒假返乡调研活动中,盛奇敢主持开展了心肺复苏相关调研,采访了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红十字会老师、从事急救科普的医生以及高校学生等,形成5万字的调研报告。通过此次调研,盛奇敢发现校园中急救知识普及不足,很少有同学了解急救技能“心肺复苏”与急救设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也因此有了在校内推广AED、普及急救技能的想法。有了想法,盛奇敢积极探索,参加了北师大“Hi Dreams”校园梦想孵化计划,拿到了最高金额8000元的支持,为校红会购置了假人、呼吸膜等器材,使其具备了急救培训的条件。

  让盛奇敢感到振奋的是,北师大2020-2021学年“校领导接待日”活动中,“在校园内增设AED设备”的议题顺利通过。于是,他立刻行动起来,搭建AED急救知识培训框架,并组建急救科普队,主动进入十余个学部院系开展急救科普;他推动校红会与校医院、校学生会合作,开创“这‘救’是爱”校园急救培训系列活动,逐步扩大培训覆盖面,半个月内培训了300余人。目前,这些急救培训内容被校医院的邵婧医生整合成了劳动教育课程,已确定进入了2022级同学们的选课列表。

  在2021年的十佳志愿者答辩会上,盛奇敢说:“人的价值要在‘利他’中实现,要在集体中实现,人压抑不住的‘利他’动机使动物的人成为高尚的人,使人的生存成为生活。”令盛奇敢自豪的是,在大学期间,他真正秉持着“利他”做了一些事情,完全不追求任何回报地去帮助过一些人。

  刚上大一时,盛奇敢每月的生活费大约是600元,“基本都花在吃饭上,一天20元,30天刚好600元”。到了大四,他第一次决定要好好为自己花一笔钱,购置了相机,也打算去旅游。“有吃苦耐劳的品格,但也值得更好的生活”,是盛奇敢近期对生活的感想。

  回首故里,门前有望不断的山峦,家里有忙不完的农活,人生的前18年,盛奇敢想走出去;近几年,这颗躁动的心终于从生活的丰收中寻得了慰藉。想做尝试,于是投身实践拥抱世界;欲为人师,于是心怀理想笃行不怠;热爱志愿,于是深耕力行不求回报。事在人为,为者常成,盛奇敢走过了成长的苦行之路,让青春在驰而不息的奋斗中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