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官网下载

那永光:守望稻田 醉心科研

发布时间: 2024-01-25 04:39:11 |   作者: 华体会官方网站app

  他30年如一日醉心水稻科研,从始至终坚持田地就是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实验室的理念;披星戴月是他工作的写照,夕阳的余晖下,人们总能看到他身着绿色迷彩服、穿着水靴跋涉在泥泞的稻田里,默默践行着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他就是第十七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那永光。

  那永光带领科研团队在水稻科研与生产技术中探赜索隐、攻坚克难,解决了苗床与壮苗营养怎样供给的问题,并形成了自身壮秧剂营养供给系统;制定了针对不同品种研究不同栽培技术措施的原则,选育出“垦研017”“垦香稻08-169”等优质水稻新品种(品系)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多次获得优质米食味品评奖;研究解决了轻简化栽培双氧问题。他主持完成的《寒地水稻双氧快速浸种催芽机理及规模化应用》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并发明了水稻种子消毒装置,一种障碍型冷害鉴定装置及方法,提高了冷害鉴别判定的结果的可靠性,兼备方便、高效、准确的特点。通过试验、示范,他把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取得累累硕果,并无偿地奉献给社会。

  2005年10月15日,为了验证水稻移栽机的作业效果,那永光和机械专家反复跟踪机械作业质量,在推熄火机器入库时,机器过坡快速滑动,并撞在另一台机械后梁上,那永光右手无名指被挤得血肉模糊,手指也因此被截去一段。可次日清晨,他仍然挂着吊瓶继续工作。

  为不受干扰研究双氧催芽技术,2011年,那永光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从腊月二十八一直工作到正月初五,平均4小时一取样。功夫不负有心人,双氧催芽技术大获成功,把原来10天左右出一批芽的时间缩短到48小时,使催芽投资所需成本呈断崖式降低,经济效益井喷式提升。

  在万家团圆看春晚吃饺子的除夕之夜,那永光仍然紧盯水稻数据,啃着馒头、喝着米粥、嚼着咸菜,面对家人和外人的不理解,他从始至终保持缄默。在建设水稻园区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是清晨4点赶到园区。为了能一边做好疫情防控一边做试验,他曾长期吃住在单位,单位的消毒液、酒精等防疫用品都是经他计算后配制的。为挤出时间,他一连几个月坚守在岗位,鸡蛋、面条成为了他生活饮食中的必备品。

  为撰写一篇水稻科研文章,那永光曾耗时三年,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如今,由他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东北稻区优质丰产高效耐冷水稻品种筛选及配套的机械化栽培技术——寒地机插秧水稻优质高效丰产耐冷水稻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承担的《建三江适口性稻米研究与示范》课题,高度规范了水稻生产流程,深度挖掘了品种资源和增产潜力,形成了规模化群体素质优质米生产模式,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体系,为黑龙江省及垦区优质绿色稻米产业提供了理论支撑。

  那永光不仅是水稻专家,更是科研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的带头人。在阳光培训、科技之冬、春雷行动等常态化培训中,他奔赴垦区30多个农场和绥化等地区开展培训,并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传播新技术、讲解新理论、推广新方法,年均授课100多学时,受训人员近万人次。在一次培训时,他因站立4小时因此导致左胳膊严重劳损,但他仍然坚持奋斗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的一线。那永光先后参与推广了《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优质米生产技术》《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寒地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技术体系》等多项水稻栽培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龙江水稻高产稳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0年疫情期间,他利用网络直播平台、专家微信群等媒介在线为广大水稻种植户开展春耕技术培养和训练,依托北大荒课堂、钉钉等网络站点平台为稻农连续授课80多节,总时间超过200小时, 5000余名稻农直接受益,在快手直播间现场受教观众多达数千人次,为全省和垦区培养水稻科学技术人才、推广科技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

  星光不忘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十三五”期间,那永光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余个国家、省部和总局级科研项目,获得各级成果奖10余项、学术论文10余篇、专著两部。其中,多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他参与推广的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在龙江大地熠熠生辉,近五年来,累计推广面积10660万亩,累计增产稻谷45.7亿公斤,增加效益64.2亿元,为维护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那永光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前沿,心系垦区及龙江水稻发展,牵挂基层、服务稻农,以高度的责任感把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研究,每年都主动为基层提供有效和具有创造性的建议,在寒地水稻栽培技术领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那永光始终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最大的职责和最高的使命,积极投身于寒地水稻事业的发展建设。他严以律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开拓创新,从不固步自封,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默默在农业科研工作岗位上诠释着员的铮铮誓言,从始至终保持优秀员的风范,成为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