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格拉段2022年度大机清筛施工任务圆满结束

时间: 2023-12-16 04:54:52 |   作者: 华体会官方网站app

产品介绍

      “调度你好,机械车整列已返回雁石坪站,雁石坪至布玛德区间空闲,线路可以开通!”随着青藏集团公司西宁工务机械段清筛一车间主任张亚军的汇报,9月14日施工任务顺利完成,这也标志着青藏铁路格拉段2022年度大机清筛施工任务圆满结束。今年6月以来,219个天窗、59130分钟的拼搏、100余天的坚守……173.252km大机线路清筛施工任务顺利完成,突破了历年格拉清筛年度任务量,再一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据了解,线路清筛工作主要是通过筛分、回填将铁路道床内的淤泥沙土进行清除,为道床重新更换上干净的石砟,从而避免线路结构发生存水从而保持其应有的弹性。清筛机将石砟更换结束后,再通过配砟车对线路进行配砟整形,捣固车对线路横向纵向几何尺寸进行精确找平,稳定车线路做最后的振频稳定,分离出的污土由物料运输车运走,确保铁路的安全畅通。

      青藏铁路格拉段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年最高气温25摄氏度,最冷气温更是达零下45摄氏度,年平均大风天数115~160天。外出作业时,工作人需要承受高寒缺氧、强紫外线,甚至是等恶劣的自然环境考验。

      为确保此次清筛施工任务期到功成,施工前,西宁工务机械段组织业务科室及参战的清筛一、二车间召开专题会议完善实施工程的方案,并对参与施工的26台大型养路机械的作业精度进行重新标定,并对清筛机、捣固车、配碴车、稳定车、物料运输车的电气系统、气动系统、测量系统、液压系统等关键部位和作业装置重点进行全方位检查保养,确保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良好、安全可靠。同时清筛一、二车间全体干部职员,积极做出响应该段“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形成合力、聚焦会战”倡议书,精心组织施工,吹响了清筛集中修施工的“集结号”,对青藏铁路格拉线扎加藏布-雪查玛、雪查玛-托居、托居-安多区段开展大机线路清筛施工。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必须冲锋在前。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苦点累点算什么,参与这种大型施工能学到新本领,这是我的荣幸,我将用实际行动践行和传承‘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这是清筛二车间去年来的新工王洪伟发出的铮铮誓言。

      从线路清筛到线路整细,只要施工“天窗”下达,几十台大型养路立刻轰鸣着奔向施工地点,几百名作业人员在线路上人头攒动、各司其职,各号位之间紧密联控,相互配合。大风裹着雪花、卷着尘土拍打在他们的脸上,和汗水交织在一起,让人分不清到底是汗水还是雪水,但作业程序、作业标准一如既往,丝毫没有因身处恶劣环境而降低标准。

      机械的轰鸣声是他们最熟悉的声音;“多穿点,多注意身体”是他们受到的最多的叮嘱;“挑战极限、勇创一流”更是他们矢志不渝坚守的初心与使命,为了天路的安全畅通,他们奔波于世界屋脊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可别小看村支书这个岗位,责任大着呢。这几年在村上干,我一直努力帮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深感‘群众利益无小事’!”12月10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红塔村,3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千劳谈到基层工作收获时感慨颇深。

      在新石器时代,人发明了绳子和编织的技艺。大约距今五千年前后,人把绳子做成缰绳,套在了牛马等大型动物身上,让它们成了牲畜。人们驱使牛耕地,驾驭马奔跑。人也转变成了农夫、牧人或骑手,由此开启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主导的时代。

      南海海下1500米的幽深处,能见度极低,一只机械手却可以灵活地搬运沉船中的瓷器。只见它精准地靠近一个瓷瓶,轻轻地拿起,转动方向,稳稳地放入旁边的蓝色收纳筐中,熟练程度几乎和人的手臂相同。

      近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文章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这为我们加强耕地保护、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重要遵循,明确了前进方向。

      因为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都息息相关,十几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关注度慢慢的升高。浙田几年前就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联合建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共建了博士生科研基地。

      2022年,国际科学团队完成第一个完整的、无间隙的人类基因组序列。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说,现在成本降低后,很多以前舍不得测的基因组类别现在都能测序了,比如疾病基因组、药物基因组等。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2日发布的北极年度气候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北极的平均表面气温是自1900年以来第六高,夏季地表气温创有气温记录以来新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驱动产品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培养用好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意义重大。丁冉建议,对一些从事长周期基础研究的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应适当放宽博士后进出站的年龄限制。

      统筹不仅限于区域内,更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促进要素资源的整合创新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远近闻名。统筹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要从体制机制、要素流动、产业协作等方面实现更高效的协同联动,凝聚促进高水平发展的强大合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帮助破解更多科学密码。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科学家开展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表明,使用生物疗法能控制哮喘重症。

      《自然·电子学》12日报告了一种由电子硬件和一个大脑类器官组成的混合计算系统,可执行如语音识别和非线性方程预测等任务。

      (记者刘志强、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AI与数字化的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度的提高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