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水稻催芽器

戴其根:精确定量稻花香

时间: 2024-04-14 23:11:49 |   作者: 华体会官方网站app

产品介绍

      日前,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名单公布,以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戴其根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我国水稻主产区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一等奖。

      围绕水稻生育诊断、群体起点、肥水调控等关键技术精确定量及其区域化集成应用,该项目开展了针对性研究,创建了水稻主产区实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为我国水稻持续增产增效提供了重大技术支撑。

      “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少的作业次数和投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效果,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栽培研究的自身追求。”戴其根说。

      稻作轻简,需要精准作业与投入。而随着农业科技发展以及多方协作努力,各稻区水稻生产技术正由定性为主向定量迈进。

      “以南方稻区为例,既有籼稻、粳稻,又有常规稻、杂交稻,很多类型品种繁多。特别是籼型杂交稻,秧苗小、弱,移栽植伤重,个体生长优势得不到发挥。各种各样的因素加大了播栽机械适用的难度,为机械化生产推广、发展增加了层层阻碍。”戴其根说。

      “单产由中高产迈向高产优质,无论是高产还是优质都需要有精确定量指标和调控技术;减少用肥用水用工等更要求精确定量的高效投入,才能丰产增效、改善环境;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带来季节紧、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技术稍有不当就会极度影响产量和品质”这些影响新时期水稻生产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深深困扰着戴其根。

      因此,“水稻轻简机械化种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创新与本土化、实用化”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

      “以生育诊断、群体起点、肥水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精确定量与本土化为突破口,加快研究推广既简化省工、节省肥水又能协调优质高产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先进实用技术,才有机会真正解决这一些难题。”戴其根表示。

      精准起点、精准诊断、精准肥水12个字包含了这套水稻主产区实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也实现了一次水稻技术的革新与跨越。而这看似简单的12个字,让戴其根团队奋斗了十余年。

      2009年起,扬州大学联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建四大水稻主产区攻关示范协作团队,戴其根、凌启鸿、张洪程等专家奔走于全国各稻作主产区不同生态区,选设试点进行实验研究。

      “不同稻区水稻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叶面积消长等与群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不完全一样,这给研发技术增加了难度。”小组成员、扬州大学副教授郭保卫介绍。

      在团队长达十多年的潜心钻研下,不同稻区机械化轻简化为主体的精确定量栽培模式与实用技术体系终于形成。团队针对性地提出不同主产区提高群体质量的关键生育时间点、对应的精准诊断指标和诊断方法,阐明了水稻生长起点与大田移栽起点以及依生育进程提高群体质量的需肥需水精准规律,真正的完成了“精准起点、精准诊断、精准肥水”。

      据了解,2013年以来,该技术体系连续5年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相继在我国水稻主产区17个省(市、区)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后不仅增产提质,而且绿色增效。其中,2016年至2018年累计应用1.25亿亩,新增稻谷589.3万吨,增收163.1亿元,节本55.8亿元,新增效益218.9亿元。

      回忆这场技术攻坚战,戴其根用“四渡赤水”作比,“科研就像新的长征,只有永不放弃加上开拓创新,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牢牢把握战场的主动权,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团队利用“三区一田”(千万亩辐射区百万亩示范区万亩集成试验区百亩攻关田)大平台,在江苏、安徽等地大面积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增产10%以上,增效15%以上。同时,通过设点示范、技术培养和训练对农民做技术讲解,让农民真正“富口袋”,也“富脑袋”。

      在基层服务“三农”的同时,戴其根没有忘记作为人民教师“育人”的本职工作。他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农情,既丰富专业实践能力又能拓展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知。不少学生亲切地称他为“田间辅导员”。

      “戴老师经常在田间给我们现场教学。”扬州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葛佳琳说,“他从不单纯地照本宣科,而是通过理论结合真实的操作,让我们主动获取知识。”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打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以生为本,培养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业的三农队伍,这些是作为一名农业科研者和人民教师应当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虽然任重道远,但仍将砥砺前行。”戴其根说。